![]() |
![]() |
《告白》台版封面 | 《贖罪》台版封面 |
很多人都說湊佳苗第二本《贖罪》沒有第一本《告白》好看,呃…這怎麼說才好呢,以寫作筆法來看,我覺得兩本書其實不相上下,作者湊佳苗寫作功力並沒有退步。不過第一本《告白》用了一定會引起關注的流行題材,接下來要引發更大的話題有點困難。如果以一般評論作品好看與否的幾個評分表準列表來看的話:
《告白》 | 《贖罪》 | |
筆法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★★☆ |
故事 | ★★★★★ | ★★★☆☆ |
角色 | ★★★★☆ | ★★☆☆☆ |
筆法:指整部作品的表現方式,也就是作者的寫作功力。因為我讀書通常是追作者的,所以最看重這一部份。
故事:很多人最重視這塊,但文化產業發展成這樣…現在的電影、小說、漫畫早就沒有「前所未見」的故事了。我主要重視的是合理性,然後發展不要太公式化太好猜。
角色:大部分人迷戀一部作品都是因為角色。但角色迷人作品不一定就迷人,相反地,好好描寫討人厭的角色是怎麼個討厭法,也是會成為好作品的。
接下來交叉介紹這兩本書。
這兩本書都是用「各說各話」的體裁書寫,每一個章節有不同的主述者。我很喜歡這種表現方式,一方面每個角色都有當主角的機會,一方面由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情可以更完整的看到不同層面。
這就是我推薦《告白》的主要原因,一般「各說各話」的小說,都是反覆讓各個角色們講述同一段時間發生的同一件事。但《告白》的故事有持續前後推進,不是一直在同一個時間點鬼打牆。
而《贖罪》的結構比較像戀愛AVG,前面是共同劇情,然後是個人路線,最後結局又稍微提到其他人。
稍微比較一下這幾本書的敘事結構,同樣顏色表示同一段故事:
《最後家族》(手邊沒書不大確定)
角色 | 秋 | 秋 | 冬 | 冬 |
A | ←1───→ | ←5───→ | ←9───→ | ←13───→ |
B | ←─2──→ | ←─6──→ | ←─10──→ | . |
C | ←──3─→ | ←──7─→ | ←──11─→ | . |
D | ←───4→ | ←───8→ | ←───12→ | . |
《告白》
角色 | 過去 | 之後 | 結局 | |
A | ←1→ | ←6→ | ||
B | ←2───→ | |||
C | ←── | ──3──→ | ||
D | ←── | ───4─→ | ||
E | ←── | ────── | 5→ |
《贖罪》
角色 | 過去 | 以來 | 以後 | |
A | ← | 1→ | ||
B | ← | ─2→ | ←6→ | |
C | ← | ──3→ | ||
D | ← | ───4→ | ←6→ | |
E | ← | ── | ────5→ |
《贖罪》事件之後,小說開場以來的故事都沒有交集,完全是分開的四段人生,少了錯綜複雜的趣味。但《告白》對於同一段故事卻用了三種視角去描述,可能會覺得有點鬼打牆。
湊佳苗了不起的地方在於,語氣、表達方式確實表現出每個人不同的個性。書中的文字幾乎都是「角色說的話」,不管是發表、書信、日記、自白,都是「角色在說話」,而非是只是透過某個角色的眼睛看事情。比如說乙一吧,乙一的小說幾乎都是用「我」的第一人稱書寫,但每一篇的「我」--或女孩、或少年、或男性上班族、或主婦--都是差不多的冷靜、差不多的淡漠、差不多的用詞和語氣。比如上次寫的《最後家族》,高中女生、無法跟人對話的繭居族、中年主婦、中年男人,四人的個性明明差很多,想法跟關注的事情也差很多,但講話的語氣卻同樣是村上的語氣。
湊佳苗在不同章節中的寫作用詞,確實使用了符合角色個性的說話方式。這點我覺得相當了不起。不過,我想應該有人並不是很喜歡她這樣寫作。尤其《告白》的第一章〈神職者〉以及《贖罪》第二章〈家長大會臨時會議〉的發言者皆為女老師,不但說教、講到一半常常岔出去舉例、後面講講又回頭(不是鬼打牆)呃…就像大部分的男性不喜歡聽女性長篇大論一樣,我想男性讀者應該會覺得這幾個章節讀起來很頭痛吧。
而《贖罪》讀起來又比《告白》更容易不耐煩。《告白》五個不同的主述者,有男有女,有學生有家長有老師,敘事方式都是沒有互動的個人發表,比較有條理。而《贖罪》裡五個都是講話容易跳痛(Tone)的女人家,另外也有設定對話的對象,因此會在往事及談話的當下跳來跳去。這種書寫方式固然生動,但男性讀者也可能容易不耐煩。我個人是蠻喜歡這種方式的啦,完全就是女孩子之間講話的感覺,很親切。
故事方面,我個人是覺得《告白》的劇情比較有連貫感。主角的女老師用很多小動作去影響一些人,另外幾個角色也是在受到幾個人好幾次的影響才反應在行為上。
《贖罪》就是一段一段的,幾個人之間幾乎沒有互相影響,而過去對往後的影響也沒有很絕對。也沒有「一連串偶然一點一滴的造成悲劇」的感覺,就…一切都是剛好,發生悲劇也只是湊巧。雖然似乎是想表達「因為過去的事件對她們造成了影響,改變了她們的想法或性格,所以她們才會釀出後續的事件」,但其實根本無關。就算單看最後發生的事件…一般人碰到這種事件也很有可能會這樣解決,無論過去是否經歷過以前的事件。
我個人覺得,很多人喜歡《告白》的點在於看喪子的女老師心機的搞掛兩名兇手,感到大快人心。《贖罪》是幾個懦弱的傢伙,受到討人厭的傢伙影響,過了不算平穩的人生。不是說故事不好或描寫的不好,但就是沒能讓讀者引起很大的情緒起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