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寫影評配圖是為了給自己製造畫圖的機會,不過要是因為沒梗、沒時間而剝奪寫文的機會,好像也沒有比較好。所以,這次的照片是順手搜來的。

推薦指數:★★★★☆

聽說這部片算是新手們拍的,而且預算很低。我自從奪魂鋸1之後我對「低預算」就懷著特別的好感。雖然開始工作之後完全體會到被砍預算是很幹的事,本來很好構想卻呈現不出該有的效果,不如把預算砍到0不要做算了。但如果一開始就確定只能用低預算來製造要進入同一個市場的東西,就只好加強比較不花錢的部份,像是劇情或表現方式通常都會特別突出。

《第九禁區》並不是設定很強大很吸引人的那種。關於外星人的一切,故事中都沒有太多描述。

這部片選了一個很罕見的角度來描述外星人與地球人的關係:種族歧視。也或許是反過來啦,說不定編導Neill Blomkamp是想講他身在南非當地的種族歧視,然後選用外星人來比喻,企圖引起國際關注。我對這個議題比較沒感覺,也許是被台灣本島相當空洞的族群歧視搞到麻木了。

電影前半段的拍攝方式很古典,運鏡很平板,畫面灰濛濛的,顏色很亮卻不飽和,搞不清楚是大晴天還是陰天,讓人想起馬蓋仙和超人力霸王的年代。前半採取紀錄片的形式說明故事背景,由於一直有人在說明發生什麼事(一般故事用演的會比用說的精彩),害我很擔心整部片會不會讓人覺得很沉悶。不過後半段事件發生,劇情中的攝影機退場,敘事觀點回到一般電影的角度,運鏡節奏也恢復成一般美國動作片的風格,之後就轉為充滿張力的動作片一直到結束。

在這個年代,拍攝「外星人」這個題材竟然選擇「特攝片」而不是「特效片」,內容偏向「紀錄片」而不純粹是「動作片」,「說教」多於「娛樂」。我想這是很多人認為《第九禁區》特別的地方。而且電影的前半部選擇比較枯燥的方式(道具外星人、紀錄片、社會問題)來描述故事,如果習慣了這部電影的基調就是這樣,看到後半段用同樣的基調做動作片,自然在感官上就會有「不輸鋼鐵人」的滿足感。

當然《鋼鐵人》的聲光效果還是比較好啊!畫面也漂亮的多。要是問我哪一部片看完比較有充飽電的滿足感,我還是選《鋼鐵人》。《第九禁區》動作場景所感受到的魄力也不過是「靠!原來這樣也可以給他拍成那樣啊!」而已。

第九禁區》看完之後是會空虛的,探討社會問題的片子多半沒辦法讓人「心靈充滿」。整部電影的色調也很空虛,明明顏色很多卻一點也不鮮明,就是一種很落後、很窮的感覺:劇組很窮,拍攝的南非也很窮。

第九禁區 《District 9》
發行: TriStar
製片: Peter Jackson
編導: Neill Blomkamp
Wikus Van De Merwe: Sharlto Copley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帕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